今天爱了 明天继续爱的可能性大一点 @婕_QueSeraSera
今天爱了 明天继续爱的可能性大一点 @婕_QueSeraSera 我爱问连岳
你说这个世界上的人,什么东西是大家都有的?功名利禄,全是稀缺资源,稍稍好一点的玩艺,早有大堆人吃相难看地抢,平均主义永远都行不通的。只要爱这种东西,僧道妖魔,上下九流,人人都有—确切地说,是人人生而就被赋予的权利,像自由与尊严一样—-那些可怜的没被爱过的人,至少也在心里体会过爱别人的滋味。走到再贫穷的山村和再没落的城市边缘地区,只要有人的地方,一定就会有爱情,对于生活在冷酷世界里的最冷酷的物种来说,这像是某种拯救神迹。但是爱情最后还是稀缺的,天赋的权利或能力并不意味着许多人就能用好它,不然我们也看不到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奴隶。比如自由,你真的给了一些人,他们反而会吓死,在面对无限多的可能与风险之时,怀念起了服从命令的好处,所以自由就算像胎记一般与生俱来,自由人仍然是少数民族。爱情有什么难,到了青春期,你爱一个人,恰好那个人也爱你,就行了,可是,最后真正能得到爱情的人又有几个?在当下的时空里,尤其是都会城市,可能相对具备了宽容各类型爱情的人文与社会环境—-你不宽容也不行,谁认识谁呀,谁怕谁呀;那些没能够得到爱情的人,可能自己的脑袋要为自己的命运负一点责任—–这篇文章在春节后的现在写,就会不怕触他们霉头的说一声:“笨蛋们,怨自己吧。”
爱不需要走多远,就在身边,只要你去发现。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,男人女人们都在抱怨没有真爱,有的只有彼此的欺骗与伤害。可说出话的人们是否扪心自问你们自己又是如何对待爱情的呢?爱不是单方面的,需要共同的呵护。不能开花结果的那就是没有找对适合自己的阳光和雨露,没什么大不了的,继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,因为只有真正地身心愉悦才会觉得活着的快乐!没有必要委屈自己,随着自己的心灵去生活,哪怕要付出一生的时间。至少你已尽力,自己的感受更重要。所见所闻有太多的人,从他们的口中听到的词就是“凑合”、“将就”,痛苦的过程,最后还是无奈地分开。回头再看,美好的时光已一去不复还了。
前几天听了这样的一个真实故事让我深受感动。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为了见义勇为发生了车祸,以至于毁容重伤,面目狰狞,身体大半部份都已是惨不忍睹了。但他还是没有放弃活下去的勇气。一次偶然地上网认识了一位女孩,通过你来我往的网上交流俩人有了一些感情与了解,深情地驱使终于有一天他们决定见面。见面前,小伙告诉女孩他很丑,但女孩告诉他她不在乎,于是他们奔向了彼此。见面的一刹那。女孩还是一惊,但长久的心灵沟通平缓了她的心情。女孩毅然接受了小伙。没过多久,女孩和她的那个他生活在一起了。听说现在他们都还很幸福。在街道的一隅还时常能见到他们幸福的身影。虽然这故事的事例并不多为人所知,但我想这种真爱的故事一定还有很多。“每个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”,但我想他们经营幸福的信念是一样的,只是方式不同。没有努力就不可能会有美好的结果。可相反有些离了婚的男人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后,却不再珍惜今后的感情。好的缘份属于真正努力的人,奉劝那些还没有准备好付出感情的人别浪费对方的时间,在面对另一个人情感的时候先看看自己的样子,好好照一下镜子。比起上面故事中的爱情,那些枉对好女人的男人不知是否会感到内疚?也让人感到可悲。
波伏娃与萨特的爱情学模式,常常被拿来讨论。有人会说,说他们有什么意义呢?反正没有任何人效仿得了,相爱的两个人一生都不限制对方,那还不如没有爱的约定,大家当路人好了。以我们常人的眼光来看,他们的姿态有点不可解,既然相爱了,那么忠诚契约自然必不可少,怎么可以为将来的偷情保留可能性呢?我认为他们正是对爱情的本质看得比较透的人,两个人决定相爱,那才是开始,不是订了婚,就“爱情ed”了,那不过是相约“爱情ing”的仪式罢了,一直到两个人都死了,才算最终的结束。
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,即使付出耐力、勇气与智慧,你也得面对每天都会出现的不确定性。“波萨之爱”在于他们承认这种未来的模糊,视爱情为生物,早早做好最坏的准备,“杀父娶母”的命运可能降临,那就先虚拟演习一番。没有人可以从形式上模仿“波萨之爱”,却能托他们的福,在爱情知识学上有所更新:你现在多么自得你的爱情,它也无法担保你的未来。你去诘难自由主义大师“自由为什么制造了那么多不确定性,让我充满了恐惧?”他们会说:“因为不确定性就是自由的一部分。”你来问我爱情的未来会怎样?我会说:“那谁也不知道,爱情的不确定性就是爱情的一部分。”王子与公主结婚以后就永远过着幸福的日子,想想戴安娜王妃,你就不会信了。未来没有任何人能够保障,只是你今天爱了,明天继续爱的可能性大一点罢了。
其实有时爱就在身边,不在别处。只要你用心去看,而不是仅仅只用眼睛。找一个爱你懂你的人,爱才更有意义,相爱只需要一点点冲动就可以,而相守却是要走入彼此的生活与生命。前提是找对人,不要轻意相信对方曾说过的话,而要真正感受到。在感情面前一定要面对一个敢于表达情感的人,也不要那种在心中算计,什么也不说的人。现在的我更加相信苏永康的那首《找一个懂你的人爱你》里的歌词的含义,仿佛有一股力量更加让我坚定信念,为自己的内心而去努力。感谢所有让我成长的人。
在罗马神话中,丘比特被喻为爱情的象征。他是一个顽皮、身上长着翅膀的小神,背着一个箭袋,高兴了就对着谁射出一支“爱之箭”,一旦被他的箭穿透心脏,人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倾心相爱。之后,人们常常用丘比特的顽皮任性,来解释爱情发生时的不规则性。可是,心理学家的研究却发现,丘比特并不如人们以为的那么淘气,他所发射的“爱之箭”也不是盲目地乱飞,而是遵循着特定的法则。根据心理学家总结,爱情的发生有如下规律:接近-生活空间邻近的两个人,通常更容易喜欢上对方。空间的邻近,为彼此的认识和交往提供了便捷的条件。他们可以付出很小的代价,却更轻易地了解和熟悉对方。反之,遥远的空间距离,使人们的交往付出更大代价,而共处时间的缺乏,更是增加了彼此不能及时消除的误解。
外表的吸引力-在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中,心理学家给人们出示一些陌生人的照片,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,对这些陌生人进行评价。结果发现,人们普遍对外表更具吸引力的人评价高。可见,人们更容易相信:美丽的人一定也是好的。这一偏见尤其容易发生在交往的初始阶段。对方喜欢自己-与某人相处中,如果感受到对方喜爱自己,被接纳和欣赏的感觉便会提高自己的自尊,从而更喜欢对方;相反,则会感到被否定,即使这个人再有魅力,他的吸引力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。因为,与他所带给我们的良好感觉相比,我们更关注自己被其拒绝或否定的糟糕感觉。相似-性格上存在差异的人,相片中更容易发生误解和争执,长时间的斗争,会使两个人都感到沮丧和疲惫;在性格和态度上有更多相似之处的人,则会因为彼此的一致而产生共鸣。这种被接纳的感觉,会让他们更加欣赏自己,于是也越来越喜欢和对方共度时光。但有一种情形下的“不相似”也可以促进对彼此的感情:一方所具有的,正好是另一方所需要的。比如,一方很有主见,而另一方很愿意听从别人的决定。障碍-人们普遍都有逆反心理,这导致了当我们面临得不到或者失去的威胁时,我们会更加渴望得到,并加倍努力。心理学家们发现,爱情上存在着“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”:当外界,尤其是父母,越是强烈反对两个人的爱情,他们在对方的眼里越是具备了更大的吸引力,于是双方越能感受到对彼此强烈的爱。品质-除了上述条件,不管背景、年龄或性别的差异,人们都认为恋人最需要具备的3个重要条件是:热情善良、性格好、接受并回应自己的感情。